【漳浦古楼】漳浦明清土楼堡初探(大全)
漳浦曾经有过众多的土楼,以元末明初代防范倭患为起始原因,发展成清代、民国为防患匪盗、服务于封建宗派械斗的防御设施。据相关方面统计,漳浦县原土楼堡有一百多座,全县各个角落基本都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土楼堡,不完全统计,其中圆土楼占63座,方土楼占50座,八角形楼1座,万字楼7座,庄园式大城堡9座。由于日长月久,风雨侵蚀,腐朽倒塌,加上人为的破坏,现存的绝大多数楼堡残缺不全。相当多楼堡已踪影全无,如南浦乡慎德楼、顺德楼,中西林场中径楼,石榴镇崎溪的保滋楼、山边的永兴楼…等等。
漳浦现存的楼堡77座。分布在21个乡镇,依次是:
绥安镇(3座),大南坂(3座),盘陀镇(8座),石榴镇(18座),赤土乡(2座),长桥镇(2座),官浔镇(4座),南浦乡(2座),中西林场(3座),旧镇镇(6座),深土镇(7座),赤湖镇(3座),马坪镇(1座),
佛昙鉴湖古兵营,又称人和楼,是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古兵营建于明嘉(靖)、万(历)间(1522-1619年),兵营现存有人和楼、附楼、山寨等建筑群的残存。古兵营占地十亩,系由外围和内楼组成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土楼,外墙厚1.1米,残高约6米。内楼在中间,宽45米,深24米,外围前后各三间、两侧各四间,总宽90米、深75米。西北角另凸出一座平面积约10平方米的三层方角楼。主楼门匾刻“人和楼”三字(已失);
漳浦境内,历史上土楼堡众多,相当多古楼多年失修坍塌、或被拆毁,笔者能找到的共77座。经过现场调查,得出以下分析结果:
1、一德楼,单层方楼,位于漳浦县绥安镇马坑自然村西南方田野中间(距公路约百米)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1538年)吴氏族人建,为闽西南目前已知年代蕞早的土楼。
1、永安寨 在大南坂梧陂作业区林厝社南面,山寨依山势环境呈鹅卵形,周长约100米。
1、官陂楼,圆形,位于盘陀镇官陂自然村中,
1、均和楼,双圈内通廊式圆楼,位于石榴镇石榴村中,乾隆戊辰年(1772年),
1、诒安楼,单圈圆楼,位于赤土乡炉飞村口大路旁,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。
1、诒燕楼 四层单圈圆楼,位于长桥镇东升村侧,建于清乾隆十七年(1725年)。
1、纳熏楼 三层圆楼,位于官浔镇省炉村。
1、龙门屏瀚楼 正方形双圈土楼,位于南浦乡高厝村。
1、内窟楼 圆形单圈,位于中西林场内窟村东侧的小山顶上。
1、东厝楼,圆形,位于旧镇镇东厝村北侧,清乾隆年间。
1、瑞安楼,楼为圆形,位于深土镇示埔村,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许学圣建。
1、保安楼,正方形,位于赤湖镇保安村中。明代中晚期的防倭楼堡。
1、福星楼,圆形的城寨,位于马坪镇溪东村中,约建于清乾隆年间。
1、鉴湖古兵营,又称人和楼,是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据介绍,古兵营建于明嘉(靖)、万(历)间(1522-1619年),兵营现存有人和楼、附楼、山寨等建筑。
1、大安楼,圆楼,位于前亭镇文山村西侧,清嘉庆七年(1802年)许氏族人建造。
1、诒燕楼,长方形,位于万安农场古陂村西侧罗山北麓。
1、诒安堡,亦称“四鲤城”,为清康熙二十年(1687年)太常寺卿黄性震捐建、聚族而居的城堡。
1、德安楼 圆楼,位于霞美镇黄埔村垄子埔的一条小河旁。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黄姓族人建造。
1、阜安楼,长方形,位于杜浔镇徐坎村东南侧的溪边,楼建于清乾隆九年(1744年)。
1、德基楼,正方形,位于沙西镇西山自然村,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林氏族人建造。
1、六鳌古城始建于元代,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,墙厚2-3米,依山势地形起伏,筑于天然岩石上。绕山腰一周,周长1815米、高6米许,城外以海为濠。临海建城,状如“巨鳌载岳”,命名为陆鳌城。
顶车楼(或应称顶车堡)亦称潘家楼,明代古堡。位于象牙村顶车自然村中;楼平面图近正方形,分内外二圈。内圈建于何时无考,其主楼高三层,作木结构内通廊,南北宽22米、东西深20米,墙无石基、厚1米。主楼前后各隔为五间,其中西面明间为楼门和楼梯间,左右各隔为二间,每间深6米、宽5.5米,楼门石构平顶、无匾。楼外圈于明隆庆年间由潘鸣时增建。(潘鸣时,号碧梧,理学家,明隆庆二年思贡,任信阳州通判。)外圈仿照城的外观,宽63米、深66米,外墙厚0.9米,南楼门设于中轴线米,作马面状,门框石构从层平顶,建三层门楼,第三层作关帝庙。北楼门设于中轴线米,门式与南门类似;东西两面也是于偏离中轴线米处建有马面,东马面宽14米、西马面宽5米。外楼高二层,南北面隔为14开间,东西面的中间部分分割为8开间,每隔间都是独立单元,自备楼梯、设前后二间厅房。中间是天井,深约12米。主楼与外圈内的间隔东、西两面相距7米,而南、北两面相距15米,故其间有后人增建房屋。楼顶均作从向坡顶。
顶楼,在象牙村顶楼自然村,楼呈长方形,二层土楼,长92米、宽72米,楼内四周隔为宽5米的开间,高二层自成单元,共64单元,二层设木构内向通廊,石构楼门向南偏东,以石斗拱承重。西北面建主楼为祠堂,底层以鹅卵石加灰土砌筑,二层为三合土夯筑,平面为长方形,宽20米、进深24米,门东向,前后均隔为五开间、左右隔为二开间,每间深5米,其中西侧明间为厅堂,东侧明间为门和楼梯间,留四条出入通道;祠堂前是砖埕,砖埕深10米,砖埕前挖大水池;主楼两侧距主楼3.5米各建两列厢房,厢房深5米、长38米。于东北、西南两角落各挖一口井;楼墙外5米处开环楼护城河,河宽8米,楼门前架小石桥。
新禧楼(俗称新楼),位于盘龙村新楼村,清代中期林氏族人聚族建居的楼堡。楼平面呈正方形,边长60米,高三层,外墙基砌四层条石,以上三合土夯筑,墙厚1米。东西两侧均作十四开间,分十二单元,其中头部和第十二单元处于四角,拥有二开间,每单元进深9米,前进为平房、后进高三层,各备有楼梯,其中北侧的中间是楼内居民公共用的小庙,庙前挖水井;南北两侧各隔为十单元,两端各留楼门,中为祠堂;北侧则隔为十单元,两边各留一楼门;后来东北、西南角的小门被改建为住房。全楼共有四个楼门。南侧中间为林氏祠堂占二开间,其两侧各隔为四单元三层楼的小单元。楼中央砖埕面积达1600平方米,楼外十米处开护城河,河宽5米,现在尚存东、南两边的河道,西、北河道已被填平为田地。
瑞安楼,位于深土镇示埔村,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许学圣始建;楼为圆形,高三层主楼四层,一、二层以条石构筑,三、四层为三合土板筑,楼平面直径26米,墙厚1.0米,内筑12开间,每间深5米,其中正东一间底层外开大门、内修楼梯转折直达四楼;瑞安楼北侧有六座同式堂屋,堂屋北面有小庙、四周绕以三合土墙,寨门开北面(现在正临漳浦沿海公路),与瑞安楼形成一组大型建筑群,而瑞安楼的功能就是供六座堂屋的居民在危急的时候躲藏。
西丹堡(又称寨子堡)与“五落官厅”,位于深土镇西丹村西面寨子山上,清嘉庆间建;西丹堡(又称寨子堡),位于深土镇西丹村西面寨子山上。寨子山上遍布巨大的花岗岩,巉岩层叠,谷壑曲折,山势险峻,西丹楼依山势而建,形成由一主楼和一组较小建筑组成的不规则的楼堡山寨;寨子堡正前方远眺,200米处就是清乾隆年间富商林邦建筑的西丹五落官厅。
东坪堡,位于深土镇灶山山麓的东平村中,八卦堡的中心主体建筑为一座直径32米的单层圆形土堡。墙以乱石生土构建,堡内隔十四开间,每间深6米,西南一间为门;堡中间天井直径20米,于天井圆心北侧挖井。圆形土堡外,相距堡外墙4米处起,四个方位分别建四组弧形内向平房,每组三到十一开间不等,每间进深5米、宽4米,每组平房的巷口的位置设置无规律。包括圆形土堡共有四个圈次,第二圈二十五间,第三圈共有三十六间,外圈四十五间。
诒安城,又称湖西堡,位于湖西乡城内村,诒安堡,亦称“四鲤城”,为清康熙二十年(1687年)太常寺卿黄性震捐建、聚族而居的城堡。全城平面图呈锁形,周长1200米,城墙以条石构筑,中间填土,宽3.4米、高6.7米,城墙上外侧建三合土女墙,女墙宽0.4米、高2米,开365个垛口,女墙内侧是用条石铺设的3米宽跑马道,成墙内侧每五十米设登墙石阶,全城25条;开设四个城门,正门(南门)曰“诒安”、东门曰“迎曦、西门曰“毓秀”。城门石构、卷顶,门洞深宽均4米,上建城楼,单进单开间,北门封闭,没有建城楼。南门至西门前开挖30米宽的护城河。城中轴线两边分建堂屋,共九十五座,其中东南五十四间,西北四十一间,全部按艮坤寅申座向,之间均铺设八条石道,形成了一条条纵横明确的小街道。布局规范的城内建筑和雕刻精美,史料丰富的碑石,是全国少有的清代早期的古堡,极具历史研究价值。
赵家堡,又称赵家城,位于湖西乡硕高山,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始建。赵家堡南靠灶山,北对天马山,城墙北面为官圹溪,全堡近四边形,占地面积173亩(115339平方米);城墙用条石砌筑,厚2.5米、高3至4米,石墙上三合土墙垛高1.5米;筑四个城门,城门上嵌匾,分别为东门“东方钜障”,西门“丹鼎钟祥”,北门“硕高居胜”,南门为完璧楼。城门上建城,北门是正门、筑瓮城,城墙依地形筑六个马面以及墩台、藏兵洞等,整个城池具备了军事防御功能。赵家堡,对于研究赵宋家族史、研究宋城的规划布局特色以及闽南抗倭史,都有很高的价值。赵家堡内丰富的石刻,更是价值连城。
种玉堂与大溪边楼,址在官浔镇下炉社,大溪边楼与种德堂同一中轴线平方米。楼墙底层用条石精筑,二三层用三合土夯筑,内隔墙用三合土夯筑,二三层地板木构;硬山式屋顶,屋脊筑成四个燕尾。整楼平均分成三单元,每单元有上中下三层,每层一厅五房,每个房间均筑有石构窗户,底层窗户加条石栏杆,每个门窗边均留有***眼;在楼西侧底层,每单元均筑一大门通内院(种玉堂后院);三个大门均石构平顶,中间大门与种玉堂统一中轴线,其余两门以中轴为对称;进楼门是楼梯间,三个楼梯间均有木构楼梯依层次直达顶层,各楼层内靠西墙留一米宽通道,联通全楼;在一层楼梯间的楼梯正下方挖一口井(已填实)。全楼共有三门六十五窗。
蓝廷珍府第,址在湖西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。通面宽50米,深86米,占地4290平方米,以对称的纵向五进建筑和左右后三组厢房组成。主建筑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门厅、正堂、后堂、主楼,后厢,与左、右厢为护厝,与正堂、后堂、过水廊相连,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,三组厢房与正门形成具有防御功能的“院城”,故俗称“新城”以区别于赵家堡。后堂与后厢之间为主楼,悬石匾刻“日接楼”,楼匾乃蓝庭珍亲笔题写,刻有蓝庭珍的三个印章,右上角一章曰“竹苞松茂”,左下角二个章分别是“蓝庭珍印”、“荆璞”。楼底层以条石构筑,第二层以三合土夯筑,面宽23米,进深10米,分为3开。府邸前又建有2000平方米的石埕及园林布局,石埕的石板排列有序,是族人在他乡相逢时作为相认的暗号。
内圈平面正方形,边长约30米,破坏、改造严重。从残存痕迹看,似一座以大八壁燕尾屋脊大厝为主屋的大四合院,现在还住一户的人家,有井,井至今仍然使用。屋墙以条石砌筑2米高的基础,石墙厚一米,往上用三合土夯筑、厚50厘米。门西南向,外平顶内券顶,有匾,刻“均和楼”和三个篆体落款印章;四合院外现存围墙,墙厚50厘米,也呈正方形,边长约65米,与四合院同轴,西南边距四合院约20米,东北边距主屋后墙约15米,从现存痕迹分析,原结构外圈是一环的平屋,每间宽4米、深5.5米。
锦江楼,三圈圆楼,位于深土镇锦东村楼脚自然村,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林升泽始建;楼呈三圈圆形,总面积3000平方米。内圈为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林升泽始建,楼内圈直径25米,高三层,主楼四层;中圈于清嘉庆八年(1803年)其妻李灿续建,中圈平面直径42米、高二层,共隔为24间;外圈由其子孙续建,年代不详,外圈平面直径58米,双向坡顶,均为平房,隔为36间,于楼大门前留宽16米横向通道,进而铺设砖埕,埕前50米建一戏台。
内圈平面直径22.7米,石头地基。楼墙三合土构筑,墙厚1米,楼高三层,一、二层内隔为十二开间,三层无隔间,作为大通间,木构内通廊,门及楼梯间在东北方位的一间,楼顶内外向坡顶。门石构、双层,外为平顶、内为券顶,上有匾曰《均和楼》,右边矗款 乾隆戊辰年(1772年),左边矗款 季冬吉旦书。无书者落款。阴刻。
元末,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,封建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。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,就组织武士、商人、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,历史上称为“倭寇”,六鳌古城因倭患而生。
明正统以后,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,海防松弛,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。嘉靖年间,倭患尤甚。其原因一是明世宗昏庸腐朽以及严嵩的奸贪狠毒,庇护、纵容通倭官吏,打击、陷害抗倭将领。二嘉靖年间,政治腐败,边防松弛,加上东南沿海工商业发展,一些富商和海盗商人如王直,徐海等与倭寇勾结劫掠,致使倭患愈演愈烈,祸殃沿海,危及漕运。到1549年浙江巡抚朱纨因抗倭反遭诬陷革职,倭寇之患越演越烈。从1552年起,倭寇连年掠劫东南沿海,生灵涂炭。明政府腐败无能,军备不修,对倭患束手无策。这就是明朝的”倭患”。
进入了嘉靖大倭寇的后期。倭寇袭击的主要对象变成了浙东、福建、广东一带。王直死后,其旧部观察到没有迫使明朝给他们互市特权的可能,失去了“希望”,开始了丧心病狂的劫掠。1558年,倭寇围攻福州,焚掠外围60多天,又攻破福清县,杀掠1000余人。这是倭寇首次攻陷福建的城池。五月,焚毁南安县城。惠安知县林咸追击倭寇,遇伏战死。1559年,倭寇围攻泉州,转而劫掠同安县。另一支倭寇攻陷福安县,杀3000余人;又攻陷宁德县。五月攻陷永福县,知县周焕战死。1560年,倭寇从广东进入闽西南,攻陷平和、云霄二县。八月,攻破安溪、永春二县。1561年,攻克宁德县,焚毁民居。1562年,倭寇攻陷兴化府(莆田市),这是倭寇攻陷的唯一一座府城,屠杀10000余人……
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5年)二月,戚继光从仙游追击大股倭寇来到漳浦盘陀汤坑的蔡陂岭,在此设入埋伏,以放火烧甘蔗林的办法,击溃倭寇7000余名,杀死1000多名,斩首160多颗.取得平倭的大捷。此役官军也阵亡八十多人,合葬墓称忠勇墓。又在盘陀圩口为阵亡将士建一座忠勇祠。立“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”于祠前,建祠前神牌奉于附近的关帝庙中,现关帝庙依旧供奉有“忠勇公”的神牌。
漳浦史上的土楼堡,从数量来说,石榴、盘陀、旧镇、南浦为蕞,南浦弹丸之地,古代就有“许南官死九楼”的传说。由于时代的变迁,很多土楼都被拆除,不留痕迹,如石榴镇崎溪村角美自然村的保滋楼、山边村下园尾自然村的永兴楼,南浦乡后坑村的白楼、赤楼,盘陀镇观音寨自然村的恒安楼…,即使这样,现存土楼仍然以石榴、盘陀、南浦这三地区为多。纵观历史,漳浦石榴、南浦、盘陀是与平和县、云霄县交界的地区,了解平和、云霄倭患的信息,加上石榴、盘陀南浦是漳浦富饶的产粮区,大的村落普遍地修建防御土楼,就可以理解了。并且,从古楼堡年序表看到,六鳌古城、佛昙鉴湖古兵营先于其他古楼,与云霄县一山之隔的盘陀过溪村的“济美楼”,楼匾刻“乾隆壬午桂月重建”,(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,即乾隆二十七年)可见其建造之早,倭患是修建土楼的诱因也都在情理之中了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宁德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